zz

重点:

1.矛盾····。。方法论

  1.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3.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会产生新的矛盾,要敢于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4.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同一,不仅要看到主要矛盾,还要看到次要矛盾

2. 辩证否定观

内容: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所以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

  1. 他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把握住它的现存状态又要把握住它的发展方向,反对一切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2.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注重传承,又要根据时代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底线思维能力

  1. 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的期望值的一种积极思维。

  2. 把握底线思维就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如何培养底线思维?

  1. 一方面,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
  2. 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研判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3. 另外,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能力,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

4.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

实践的基本结构

  1. 实践主体
  2. 实践客体
  3. 实践中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根本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知识来自于实践

5.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P120

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认识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6. 价值评价,,,基本原则

  1. 正确进行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1.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态和主体需求的认识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要以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是否维护、满足了最广大人民对的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7. 社会存在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应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会社意识,社会存在决定内容,存在变化决定内容变化

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并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 文化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P175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越来越策划给你喂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在其性质上,表现为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在其程度上,表现为加快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正确把握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于引领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第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

次要重点

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个条件前提和条件

  1.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 矛盾论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3. 量变质变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未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意义

一方面,当实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

另一方面,当质变来临时,要果断地、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4. 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5. 价值评价特点

正确进行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1.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态和主体需求的认识

6. 实践

时间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截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建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存在良好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二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

7. 社会意识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去世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和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的

  1.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4.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5.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6. 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7.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8. 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9. 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它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思想滋养。

  10. 哲学的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11. 事物的普遍联系

    1. 联系具有客观性
    2. 联系具有普遍性
    3. 联系具有多样性
    4. 联系具有条件性
  12. 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 实践的基本结构

    1. 实践主体
    2. 实践客体
    3. 实践中介
  14.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
    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16.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17.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18.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什么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地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列宁说:"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②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9. 价值的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2. 客观性
    3. 多维性
  20.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1. 唯物史观
    2. 唯心史观
  21.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22. 生产力三要素

    1.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劳动工具)
    2. 劳动对象
    3. 劳动者
  2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4.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6.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7.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8.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29.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 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
    2. 社会进步推动人类解放。
  30.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中的根本动力

  31. 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①,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32.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33.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34.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35.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36. 习近平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伟大创造作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37.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要貢献起重要作用的
    人。

  38. 。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慧、性格因素对社进程一
    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掲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
    的个别原因。他们凭借自己的能。虽然也能使具体历史事件的外貌或某
    些后果发生变化,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历史
    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割裂必然与偶然的的关系,就势必会夸大个人的作
    用,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发展的规律。

  39.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0.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1. 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42. 劳动力的价值三个体现: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43.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44.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45.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7.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48.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 生产全球化
    2. 贸易全球化
    3. 金融全球化
  4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50.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51.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所著《乌托邦》

  52.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和发展了唯物更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3.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一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54.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1.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
    2. 第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3. 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55.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往自由王国飞跃
  56.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 (一)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3.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I Really Want to Stay at Your House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